景观设计的若干问题-深圳市西利标识研究院

景观设计的若干问题

2019-03-18 13:48:26 root

现代景观建筑学利用艺术和科学原理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现代景观设计是由美国人奥姆斯泰德(Frederic Law Olmsted)在1858年提出的。其后他设计了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这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它创造了公众性空间,而不是为皇帝或某人服务的象征权力的个人空间。这也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建筑的根本区别。
  
  1899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景观建筑师学会(ASLA)现在已有12000多名会员。在美国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是建筑类最为主要的三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美国景观建筑学教育更被列为全美十大飞速发展的专业之一。
  中国自古就有营造园林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园林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差别就如同表意文字的汉语和表音文字的西方语言的差别一样巨大。欧洲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规整式园林"。在建筑物前后是几何造型的像地毯一样的园林,它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整个构图严谨完善。由于其图案的完整性,造成了事实上的将人排斥在园林之外。人们只可从外面欣赏,一但步入园林,人的存在则会破坏了园林构图的完美。而中国的园林却强调人的参与。如果身处中国传统园林之外,无论是谁也无法探清其中的奥妙。人们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在浏览的过程中体会到造园者的苦心。浏览的过程形成了流动的空间,这是一种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形成的四维空间。这一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空间中的每一点既是三维坐标中的一点也是时间流线上的一点。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钱咏说"造园如作诗文"。如果从一句诗中抽出任何一字,那么它也就不再是句诗了。
  在西方传统园林中还有一种较具代表性的重要的风格,就是英国"风景式"园林。与"规整式"相反,其强调的是田园与自然。它把自然与人工做了明确的划分。这里的主角是自然风光,其造景严格按照风景画构图设计,如同"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建筑成为了风景中的点缀。实事上,这里仍然不属于我们,这里仍属于自然,如同自然保护区一样。他们仍然顽固的延续着自古希腊开始的将事物区分为许多单个要素加以认识的方法。现在我们认识到事物具有"非加合性",每个要素值之间的简单相加,不等于整体的系统值。而中国传统园林则具有某种前瞻性。因为其是在系统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如同中医把人看作一人系统一样,园林是一个在地球这个大系统中的开放的子系统。
  我们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景观设计。尽管形式各异,但它们的设计观念却可以概括为几个:
  首先是"法国规整式",这类设计观念使用频率最高。可以在许多居住小区中看到。整齐的绿化成为建筑的花边,其作用仅是为居住区"涂脂抹粉"。我们没看到小区的整体空间形态,看到的只是帖帖补补的片段。因为在高密度的居住区中,景观设计没有被首先完整的提出,却成了楼与楼的夹缝间的环境美化。
  其次是"英国风景式",这类设计为许多国外的景观公司所引进。大多出现在面积较大的"别墅渡假村"、"高尔夫社区"等。其强调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但自然却变得陌生了起来。建筑与人仿佛是这个"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圈"的入侵者。我们无法融入其中,因为它们不需要我们。
  最后是"中国传统园林",这类设计在许多城市公园中出现。我们必须清楚中国古典园林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它与现代景观建筑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限制了它的发展。这类设计作博物馆比作居住环境或公园更为恰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没有"围墙"的系统,因为只有这样它才会生机勃勃。
  我的设计思路:
  我们首先应该采用系统思维方式:根据概念,系统的性质、结构,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造园的设计理想,强调"人的参与性"、"人与自然的完整性"以及那里的"空间四维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景观建筑,是具有公众性的开放空间。
  我的设计尝试:
  一、 绍兴某地旧城改造方案,我的这个设计方案,地段位于江南绍兴。用地约20150M2。主要功能包括:影院1000M2,博物馆3000M2,文化馆2500M2,综合商业中心9400M2。在设计中我试图创造一个具有江南园林特征的开放系统。它将消除人、环境、建筑之间的距离,它们形成了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来自于一句古诗,它并非仅代表字面的含义,它成为设计所依据的内在整体性的文本。我尝试用系统思维方式,在对每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外部的关系;整体与外部的关系明确之后,作出了完整的方案。也许其如同中国传统园林一样很难从外部理解其中空间转换的奥妙,在设计中模型的作用更大于了图纸的表达,只有用模型才能较为易于塑造空间形态。
  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个方案时,第一感觉它是现代的。而当人们真能步入其中时,则可以很快的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亲切感,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二、 道教文化中心方案,我设计的道教文化中心所表达的是时间,是"道"。而"时间"的主题在这里体现在道路或空间序列上。"道"就是道路或是生命之路。在此设计中,这是一条开始平缓,渐有起伏,中间跌荡而至高峰,最后又一次渐入平缓的道路。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建筑,但它却是展示时间或生命升华的空间景观。建筑的功能根据其内容被安排在与之相应的空间序列的各个部分。在这里,空间的变化或建筑形体的变化及其所形成的氛围就是"道"就是景观本身。
  三、 北京某街心广场方案,在此设计中,波状地面上漂浮着一些发光的玻璃体。它们可以被理解为雕塑也可以被理解为建筑、园林或其它。在这里不会有先规划、后设计建筑再后配置环境,最后室内设计,最终形成的那种拼凑的空间。在我这个设计中所有的类别都被统一到一个整体的系统之中,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各自的作用。
                   出处:世纪建筑世界